85亿美元中国芯片复进口怪象:迂回为避税
2007-03-16 09:48:38
来源:半导体器件应用网
点击:1300
“明明是销往内地的芯片,却需要先出口再进口,这对我们还比较弱小的芯片企业意味着什么?”3月7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俞忠钰在“2007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上的一席话,引起台下上百位芯片业内人士的共鸣。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半导体市场的规模接近5000亿元,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速,而同期我国大陆“国货复进口”芯片87.4亿块,金额高达85亿美金。“这是个怪现象,大大的怪现象。”一些芯片业界人士感叹。
“国货复进口”之怪
根据《十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监测报告》的定义,"国货复进口"是指在中国生产制造,并已实际出口离境的原产于中国的货物,在未进行加工改变货物状态的情况下,因某些原因需要重新中转复运进境。
对芯片设计企业来说,“国货复进口”,就是先将设计好的芯片成品或半成品先出口再进口的过程。
“在国内芯片设计业,这是个普遍现象。”上述芯片业界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国内IC设计企业的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的比例都非常大,但这些在向海外销售的芯片中,有一大部分其实是回流到内地的。
“就拿展讯通信来说,去年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金,其中就有约3亿元人民币的芯片先出口再进口。”该人士说。
再比如国内较为知名的IC设计公司中星微电子(Nasdaq:VIMC)和珠海炬力(Nasdaq:ACTS),这两家公司的海外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比例都在50%以上,但进一步观察便会发现,两家公司生产的芯片,分别应用于PC摄像头和MP3,这些产品的最终生产地实际上都在中国。也就是说,所谓出口的芯片,大部分以原材料名义再次流回国内。
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芯片行业的"国货复进口"逐年上升,2006年的85亿美金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避税之法
俞忠钰称,“国货复进口”存在的原因之一,与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有关。
一位芯片设计公司负责人解释道,由于芯片并不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芯片设计公司的客户都是一些诸如PC、MP3、手机等消费电子品牌厂家,所以有些实行全球统一采购的跨国公司,会要求统一出口芯片,然后以原料进口形式回到国内再进行生产。
不过,造成“国货复进口”额增长迅速的更大原因,还在于我国的现行产业税收政策。
“说白了就是避税。”上述业界人士表示,国内目前对芯片产品的内销需要征收17%的增值税,而对芯片出口实行17%的出口退税政策。17%的增值税让不少芯片设计企业寻找变通之法——通过出口享受的出口退税,抵消部分增值税,从而降低财务成本。
展讯通信的一位内部人士认为,基于发展半导体产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少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这一产业时都给予非常大的优惠政策,尤其在税收方面,比如新加坡只征收3%的增值税,中国台湾是10%,韩国是5%.
事实上,对于鼓励芯片业发展,国家并非不无考虑。2000年由国务院公布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业内称“18号文件”)就规定,视同于软件公司的芯片设计公司,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不过,这一优惠条款在2005年终止以后,芯片产品就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按17%税率征收增值税。
没有优惠的增值税政策,中国芯片设计公司只好采用“国货复进口”的迂回政策。分析人士认为,高额“国货复进口”数字背后的实质,是产业发展需求与现行税收政策的矛盾。
IC设计业受压
事实上,“国货复进口”这一方法在给企业减轻财务压力的同时,却给企业经营增加了巨大难度。
鼎芯通讯(上海)有限公司一位内部人士表示,先出口后进口的方式,给企业运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方面,产品销售难以实现在境内报表,而“复进口”的产品也很容易产生商标产权方面的纠纷;另一方面,由于当下的海关通关、物流等配套制度仍只能适应传统产业,造成了芯片交货周期过长等问题,对发展客户带来很大影响。此外,外汇政策的变动也带来不可控性。
“很多人都在寻找变通方法。”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珂对记者表示,比如在上海和苏州,当地政府帮助企业建立虚拟保税区,产品不需要真正流通到境外便可完成出口转进口,“然而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上文提及的芯片设计公司负责人称,目前,业界把希望寄托于两部法令的出台:一是提交正在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企业所得税法》,如果“两税合并”得以顺利执行,那么外资芯片设计公司将不再享受“特别优惠”的所得税待遇,而是和国内芯片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二是鼓励产业发展的“18号文”修改法案,“如果在税收、投资等政策上确实惠及企业,中国半导体产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