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创新无止境星光闪耀中国芯

2008-12-26 09:46:53 来源:中国电子报 电子网
  
    先进的技术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化运作是“星光中国芯工程”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崛起需要更多这样的成功案例。
   
    “这是在跟自然作斗争,是在为人类创造价值。”一谈到技术创新,邓中翰就难以掩饰兴奋之情。的确,作为“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总指挥和首席专家,邓中翰应该比旁人更多地品味了自主创新的辛苦与甘甜。   

    立足中国,选择差异化策略   

    1999年,在中国科协的关怀和推动下,邓中翰与他的团队从美国硅谷回国创业。当时正是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然而邓中翰并没有跳入“.com”的激流之中,因为他和他的同伴们所肩负的使命是改写“中国无芯”的历史。   

    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起步于1956年,但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和对集成电路这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律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直到20世纪末,我国的半导体芯片产业还面临着落后于西方国家15-20年的窘境。周光召院士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无论芯片设计还是芯片制造都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薄弱环节,而要发挥中国的创新力量,关键在于芯片设计。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1999年1月,由信息产业部、财政部、北京市政府直接领导,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投资支持下,旨在“为中国造芯”的“星光中国芯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致力于数字多媒体芯片的研发、设计及产业化工作,而担任工程总指挥的正是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带头人邓中翰。   

    “由于CPU和存储器市场已被美、日、韩等国的企业所掌控,中国企业很难在这些领域寻找到生存空间。”在对记者解释为什么把产品定位于数字多媒体芯片而不是CPU或存储器这样的主流产品时,邓中翰回忆了10年前的决策思路,“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策略都应该与本地区经济特征和合作伙伴的价值链相结合。例如,美国主要以PC带动了芯片产业的发展,因而在CPU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韩国、日本本土市场有限,但是他们的加工精密度非常高,所以主导了存储芯片市场;而英国企业善于设计,结合欧洲无线通信产业的兴盛,像ARM这样专门提供IP(硅知识产权)的公司就获得了发展空间。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意识到中国芯片产业的优势在数字多媒体。”   

    在邓中翰看来,中国发展多媒体芯片具有“天时、地利、人和”:10年前,多媒体芯片发展刚刚起步,全球市场中还没有出现垄断企业,这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有利的时机;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同时也拥有成熟的整机加工制造业,这为多媒体芯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地理”条件;而且,国家也已经认识到必须以企业化的方式来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而不能走“国家实验室”的老路,因此,以中星微为主体承担“星光中国芯工程”,确保了科研成果顺利实现产业化。  

    放眼全球,打造世界级品牌

    “‘海归’创业+政府支持”,可以说,“星光中国芯工程”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但是,“中国特色”并不意味着只把目光局限于国内,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从事高科技产业,企业的运作应该具有世界一流的技术,世界一流的客户以及世界一流的合作伙伴。

    如果说邓中翰博士时常提及的“八大核心技术”和“超过1500项国内外专利”还不足以给人以直观的印象的话,那么,在向本报记者比较中星微与国外顶尖企业的芯片技术时,邓博士列举的事实就更有说服力了。据他介绍,在中星微开发第一款数字多媒体芯片的时候,飞利浦和英特尔也在研发用于PC的多媒体芯片,他们采用的是多芯片组合的方案,使用了包括DSP和CPU的传统数字信号处理器运算架构;而中星微围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个核心技术,在2001年成功地开发出单芯片解决方案,功耗仅为其他竞争对手产品的1/3,而运算速度却是它们的8倍。目前,在中星微已经量产的产品中,光刻精度已达到90纳米,而已经研发成功的最新产品则使用了65纳米的工艺。“坚持自主创新,把技术提高到领先地位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要把这个领先的技术转移成领先的产品。”邓中翰对创新的目标也有清醒的认识。任何领先的产品都必然与市场紧密相关,如何敲开高端客户的大门则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另一课题。“打进三星、飞利浦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邓中翰说,“我们从产品研发初期就开始跟他们交流,我们当时特别强调我们在7大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的独立知识产权,领先于别人的技术,从而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如今,“星光中国芯工程”核心技术成果已服务于全球众多高端客户,被三星、飞利浦、惠普、索尼、戴尔、联想、海尔、中兴、华为、大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大批量采用。选择世界一流的合作伙伴是企业获得成功的捷径,中星微跟微软的合作历程证明了这一点。2002年,中星微跟微软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成为微软指定的可视通信领域的技术提供方,这使得中星微的产品迅速成为一个全球标准;2003年9月,中星微与微软联合组建了“微软—中星微多媒体技术中心”,合作研发数字多媒体软硬件结合技术;2007年5月,中星微与微软再次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双方的合作拓展至移动多媒体领域。到2006年年底,“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全球市场累计销量突破1亿枚,占据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60%以上的市场份额;今年11月,用于手机多媒体领域的“星光移动”芯片全球销量也突破了1亿枚。 

    寄语将来,探索产业自强之路

    10年时间,将一群海外学子头脑中的一个想法变成了一家成功的企业,将一个技术点变成了一系列的产品,“星光中国芯工程”推动了全球计算机、移动技术的革新。能够彻底结束“中国无芯”的历史,对一个中国人、一家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值得骄傲的事。“我国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信息化将渗透到每个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一步伐还没有停止。”邓中翰表示,“未来技术的革新和融合,将孕育新一代微电子技术。摩尔定律在逐步走向极限,多核心技术也正从多核同构走向中星微倡导的多核异构技术。”

    周光召院士则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今天的中国,一些重大的基础产业还亟待发展。在信息技术方面,集成电路显然是重点发展的领域,因为它是整机的心脏,是信息技术最核心的部件。中星微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芯片企业,一步步地推动芯片核心技术向前发展。现在中国有很多企业在做CPU,但是这个‘中国芯’还没有足够的竞争力。这个困难能否在下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被克服,就要看我们众多自主创新队伍的表现了。中国芯片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更需要一大批企业逐渐成长起来。”

    数点星光,对奋斗中的人们,是希望的暗喻,也是成功的启迪;但愿再过10年,当我们仰望夜空之时,会看到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已是群星璀璨。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

x
凌鸥学园天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