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个私人购买纯电动车政策尚未出台 业界声音不断
摘要: 10月24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起草的《北京市私人购买纯电动车小客车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外公布,并已小范围面向相关单位征求意见。《管理办法》中对申请纯电动小客车指标的适用人群条件限定了“名下没有本市登记的小客车”的条件,另外还提及“申请电动小客车的消费者将不准参与汽油小客车摇号”等内容。此消息一出,引起业界关注
10月24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起草的《北京市私人购买纯电动车小客车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外公布,并已小范围面向相关单位征求意见。《管理办法》中对申请纯电动小客车指标的适用人群条件限定了“名下没有本市登记的小客车”的条件,另外还提及“申请电动小客车的消费者将不准参与汽油小客车摇号”等内容。此消息一出,引起业界关注。
有业内人士分析,若北京市政府最终采纳了《管理办法》对购买者的限制条款,北京市纯电动小客车市场将失去90%的潜在用户,这对北京的新能源车生产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参与《管理办法》制定的北京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陈贵如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此《管理办法》目前还是草案,参与制定的各个部门还在讨论,还需要各部门将意见统一后才能交由北京市人大进行审议、完善、审批。针对《管理办法》的最终内容何时能够出台,陈贵如预计“年底前出台”。
尽管其最终版本尚未出台,但作为北京市首个私人购买纯电动小客车的鼓励政策,各大汽车媒体主编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管理办法》是一个“倒退”
《中国经营报》汽车版主编 周树远
这是一个“倒退”,与国家极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政策相违背。首先,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主流趋势之一,全球普遍出现“新能源热”,而北京却要限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比如我有一辆燃油汽车,我也想响应国家节能、环保号召,很希望购买一辆电动汽车,但是当地政策却不给购买指标,原因就是我已经有了燃油汽车,这与国际上现行的新能源汽车政策鼓励措施是违背的,且国内新能源汽车价格那么高,就连充电基础设施能否具备还是一个问题,不可能每家都住别墅吧!
其次,武汉、深圳等很多城市的政府都在推行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好的,但是很乱,都不系统,补贴政策也各不相同,容易形成各地政府及消费者相互攀比的心理。
最后,制定这一政策的多是政府部门,他们是否与政策的执行方,比如国家电网、车企达成了协议呢?国家电网与车企之间是否达成协议了呢?政府有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愿景是好的,但是不能为了达成某个政绩目标,而去控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我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好好想想到底该怎么引导老百姓去购买,限制机动车购买可以设条件,但是需要针对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做详细的市场调研。
《管理办法》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新浪汽车副主编 高巍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说,目前制定这个政策是很有意义的,毕竟是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刺激了企业对纯电动汽车的投入力度,同时向市场发出了一个信号“北京支持纯电动汽车发展”,但是这样的政策象征意义颇重,有一定的市场导向作用,但是距离真正走向市场还很远。
目前满足消费者长距离、低价格需求的电动汽车还没有出现,北京只有北汽、福田、长安三家新能源汽车,其生产的产品均接近于30万,抛开国家及政府的12万补贴,消费者还需支付约20万,这样的政策很难“亲民”。以江淮目前销售的近2000辆纯电动汽车为例,其60%是政府及出租车公司采购的,剩余的也多为内部员工购买。所以说,向市场提供适合的产品才最重要。
《管理办法》是个“及时雨”
《华夏时报》汽车周刊主编 赵云
关于鼓励电动汽车发展的话题已经讨论了很久,但是刺激市场化的政策很少。北京《管理办法》的出台,可以说是一个“及时雨”消息。目前中国需要有力的措施来保障电动汽车发展,包括前段时间有媒体提及的“丰田减缓电动步伐”,这些信息都不利于行业发展。
此前广州就出现过刺激新能源汽车私人购买方面的政策,也采取了“不摇号、不竞价”的政策,但是购买的人也很少。最大的问题便是市场推出的产品很难适合消费者需求,其实整个市场也没有满足大范围推广的纯电动汽车,在这方面,需要我们有力的政策进行引导和支持。
草案与国家鼓励新能源政策相背
《每日经济新闻》汽车周刊主编 丛刚
表面来看这是北京市政府治堵的一个手段,因为电动汽车也同样占有一个车位,也会引起交通拥堵,这样的政策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若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鼓励购买的政策相比,北京市的这一政策就是与其背向矛盾的。
深究这一政策就会发现,排斥有车族购买新能源汽车,也就是鼓励消费者人生中的第一辆车是新能源汽车。试问,对于陆地面积拥有960万公里的中国而言,消费者跨省行驶的话,充电问题怎么解决?以前有一种说法“新能源汽车适合日本、韩国、德国等地域较小、能源匮乏的发达国家”,现在看来不无道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是不成熟的,仅仅能够提供每天出行直径只有数十公里范围的少数人士试用,国家及企业都希望能从这部分人试用环节中找出问题,说白了就是让这些人做试验品,进而反推出解决方法,这样的政策能否成功,我看是一个问题。
个人认为,目前中国最需要解决的事情不是发展纯电动汽车,因为这个领域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很难说5年、10年以后一定能发展好。快速解决能源结构及降低汽车能耗才是发展方向,比如大众“TSI+DSG”组合及丰田混合动力技术在节油方面是得到全球消费者认可的,在很长时间内将会存在。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