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白名单2.0公布,国产替代加速
近期,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发布了新的《出口管制条例》(EAR),将140家中国半导体行业相关实体添加到“实体清单”。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表声明,坚决反对美国政府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对中国进行恶意封锁和打压。中汽协指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平竞争原则,还破坏了国际经贸秩序,扰乱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最终损害的是所有国家的利益。
图源:截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众号
此前,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中国汽车芯片联盟”)发布了第二批汽车芯片白名单(以下简称“白名单2.0”)。该名单旨在减少上下游验证成本和周期,维护本土汽车产业链周全与成长,降低芯片选用风险,推动国产汽车芯片得到广泛应用,加速优质汽车芯片供应商成长。
以上种种举措都在说明国内汽车行业正在致力于国产汽车芯片技术升级与产业链安全保护,一方面是提升优化内部芯片供应商的国产替代,另一方面是在抵制美方单边制裁,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助力本土企业的发展,国产汽车芯片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01|白名单2.0:近300家供应商、超1800款产品上榜
据悉,发布的“白名单2.0”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整合了截止2024年10月底,12家车企应用芯片的最新情况。随着各家车企不断推进国产芯片上车速度,本次白名单涵盖了超过2000个应用案例,比第一批增加了34%,包括了超过1800款产品,比第一批增加了30%,来自于接近300家供应商,比第一批提升了3%。
这一数据的增长,不仅体现了国产汽车芯片的快速发展,也显示了国产芯片在汽车产业中的广泛应用。
图源:包图网
同时为了保持汽车芯片白名单的整体质量,真实反映车企应用芯片的真实情况,对汽车芯片白名单中芯片保持动态更新,车企不再应用、验证不通过的芯片本次不再进入白名单中。这对于车规级厂商来说是一大机会,名单在不断更新的同时,反哺国产厂商的技术创新与升级,从而促进国产替代进程。
白名单2.0的产品覆盖了车身、底盘、动力、座舱、智驾、整车控制等各应用领域中应用的10大类芯片。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整理:半导体器件应用网
整体来看,这十大类芯片的中低端领域都有相当一部分的占比,尤其是电源类、通信类和控制类芯片型号数量最多,供应商也最广泛,为国产芯片上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在计算类、控制类高端领域,供应商少,型号集中国产化程度较低。
白名单2.0的发布本着服务行业、平等合作、共享共用的原则,汇总各家内部已验证或已量产应用的国产汽车芯片清单,加速优质汽车芯片供应商成长。这对未来国产汽车芯片厂商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立足都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成长空间,这有助于提升国产芯片供应商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02|国产汽车芯片不断崛起,成长潜力足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这一背景下,国产汽车芯片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产品持续更新迭代,上车应用加速推进。
车规级芯片在汽车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中汽协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一辆传统燃油车所需汽车芯片数量为600-700颗,一辆电动车所需的汽车芯片数量将提升至1600颗,而更高级的智能汽车对芯片的需求量将提升至3000颗。
目前我国汽车芯片主要分为控制类(MCU和AI芯片)、功率类、模拟芯片、传感器。其中,控制类芯片、传感器芯片规模占比较高,分别为27.1%、23.5%。其次,功率半导体在汽车芯片占比为12.3%。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整理:半导体器件应用网
2023年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达850亿元,2024年汽车芯片市场规模有望达905.4亿元。尽管中国汽车,尤其是中国电动汽车正在全世界所向披靡,不过目前中国汽车芯片的国产供给率仅为10%左右,九成还是依赖进口,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强劲。
03|总结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产汽车芯片的崛起,不仅提升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和机遇,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推动国产汽车芯片的发展。通过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汽车产业将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产汽车芯片有望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汽车产业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开放合作原则,与全球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
暂无评论